📍什麼是主動脈剝離?
主動脈是我們身體最大的動脈,就像一條「高速公路」,將血液從心臟送往全身。這條血管牆有三層,一旦內層破裂,血液就會灌進中層,導致血管壁分離,這種現象就叫做主動脈剝離。這不是單純的血管破裂,而是一場「內部瓦解」,危險性極高,可能在短時間內致命!

⚠️來得急又痛的警訊:胸口像被撕裂
主動脈剝離最典型的症狀是突如其來、撕裂感的胸痛,可能會延伸到背部、腹部,有時讓人以為是心肌梗塞。但也有些人出現不典型症狀,像是下背痛、暈眩、冒冷汗,讓人容易誤判。
分兩型,治療方式大不同
根據史丹佛分類法(Stanford system),主動脈剝離分為兩種:
Type A(A型):涉及心臟出口的升主動脈,需立即開刀,死亡率極高
Type B(B型):發生在降主動脈,若沒併發症,通常可以藥物控制,但仍需密切觀察
🧬誰是高風險族群?不只是老人
別以為這是老年人的病,以下族群都要小心:
長期高血壓未控制
吸菸者
有糖尿病、高血脂
遺傳性疾病(如馬凡氏症候群)
家族中曾有人罹患主動脈相關疾病
👉 根據統計,40歲以下主動脈剝離患者,超過一半與上述因素有關!
💬名人案例警示我們:健康無法等待
主動脈剝離是突如其來的致命打擊,這些熟悉的名字,也沒能逃過它的威脅:
2025年|郭瑤琪:前交通部部長,因突發主動脈剝離病逝,享年69歲
2020年|小鬼(黃鴻升):知名藝人,於家中驟逝,根據檢方報告死因為主動脈剝離合併血管阻塞,享年36歲
2016年|康康父親:藝人康康曾公開表示父親因主動脈剝離驟逝
這些故事讓我們明白:不分年齡、不分身分,主動脈剝離的風險,從來不挑人。
🛡️如何預防主動脈剝離?從現在做起
雖然來得突然,但透過日常保健,其實我們可以大幅降低風險:
✅ 穩定血壓:每天量血壓,必要時配合醫師用藥
✅ 健康飲食:少鹽少油,多蔬果
✅ 規律運動:每週150分鐘以上,快走、游泳或瑜珈皆可
✅ 情緒管理:避免暴怒與焦慮,睡眠充足
✅ 定期健檢:尤其是有三高或家族病史者
📣結語:一個提醒,也許能救一條命
主動脈剝離不是冷門疾病,而是被低估的急症殺手。若你或身邊親友突然胸痛、血壓異常波動、感覺不對勁——請不要拖延!立刻就醫檢查,這一個決定,可能就是救命的關鍵。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