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睡眠呼吸中止症:了解原因、症狀與改善方法

作家相片: 好藥坊好藥坊

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是一種常見但常被忽略的睡眠障礙,患者在睡眠時會反覆出現 呼吸暫停或變淺,導致夜間睡眠品質下降,白天容易疲倦,長期甚至可能引發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與中風等併發症。本文將帶您深入了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類型、成因、危險族群、常見症狀,以及如何診斷與治療。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資料,睡眠呼吸中止症在台灣的盛行率隨年齡增長而顯著提高。一般成人中約有15%患有此症,但在60歲以上的族群中,男性約有70%,女性約有56%受到影響。


此外,澄清綜合醫院的報告指出,全台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估計約有70至80萬人,主要好發於50歲以上的男性及肥胖族群。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在進入更年期後,因荷爾蒙變化,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明顯增加。調查發現,50歲以上的女性中,有超過四分之一被視為高風險族群。


這些數據強調了睡眠呼吸中止症在台灣中老年人口中的普遍性,特別是在男性和更年期後的女性中。因此,及早識別和治療此症對於提升生活品質和預防相關健康問題至關重要。



 

什麼是睡眠呼吸中止症?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種 睡眠期間上呼吸道反覆阻塞,導致 呼吸暫停(至少 10 秒) 的疾病。依嚴重程度可分為:

輕度:每小時呼吸中止次數 5-15 次。

中度:每小時 15-30 次。

重度:每小時超過 30 次,嚴重影響健康。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種 睡眠期間上呼吸道反覆阻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種 睡眠期間上呼吸道反覆阻
 

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種類

睡眠呼吸中止症主要分為三種類型:

1️⃣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最常見類型,由於 舌頭、喉嚨肌肉過度放鬆,導致氣道阻塞。

2️⃣ 中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CSA):較少見,由於 大腦未能正確控制呼吸,導致呼吸減慢或停止。

3️⃣ 混合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結合 OSA 與 CSA 兩者特徵,通常見於重症患者。


 

常見症狀與警訊

🛑 夜間症狀

大聲打鼾(但不是所有打鼾者都有 OSA)

呼吸暫停(家人或伴侶可能會注意到)

睡眠中喘氣或窒息感

頻繁夜醒,甚至因口乾或嗆咳醒來

多夢或惡夢,常有窒息感


🌞 白天症狀

白天極度嗜睡,工作或開車時容易打瞌睡

晨起頭痛,可能與夜間低氧有關

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

情緒不穩,容易煩躁或焦慮

性功能減退


晨起頭痛,可能與夜間低氧有關
晨起頭痛,可能與夜間低氧有關
 

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危險因子

以下族群較容易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

👨‍🦰 肥胖者(BMI 超過 25,脂肪壓迫氣道)

👨 男性(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但更年期後女性風險增加)

👴 年齡較大(40 歲以上風險較高)

🦷 下巴短小、氣道狹窄(先天解剖結構問題)

🍻 酗酒、安眠藥、肌肉鬆弛劑(使喉嚨肌肉過度放鬆)

👃 鼻塞或鼻中隔彎曲(影響空氣流通)

🧬 家族遺傳(如果家人有 OSA,自己也較容易罹患)



 

如何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

如有懷疑,可透過以下方式確診:

📌 睡眠多項生理檢查(Polysomnography, PSG):在醫院或睡眠中心進行,記錄 腦波、肌肉活動、心跳、氧氣濃度、呼吸模式 等數據,是最準確的診斷方式。


📌 居家睡眠測試(Home Sleep Test, HST):較簡易的測試,適合無法前往醫院的患者,但準確度較低。


 

治療與改善方式

1. 生活習慣調整(輕度患者適用)

減重:體重減少 10% 可顯著改善症狀。

側睡:仰睡易讓舌頭阻塞氣道,側睡可改善氣流。

戒菸戒酒:酒精與尼古丁會影響呼吸肌肉。

改善鼻部通暢度:可使用生理食鹽水沖洗鼻腔。


2. 持續正壓呼吸器(CPAP)

🌟 適用對象:中重度患者

✅CPAP(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是一種 透過鼻罩或面罩提供穩定氣流,防止氣道塌陷的裝置。

✅ CPAP 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可顯著改善打鼾、嗜睡及健康風險。


3. 口腔矯正器(Oral Appliance)

🌟 適用對象:無法適應 CPAP 的輕中度患者

將下巴前移,避免舌頭後墜堵塞氣道。

✅ 需由牙醫專業製作,不可自行購買未經認證的產品。


4. 手術治療(適用於結構異常者)

🌟 適用情況:嚴重氣道阻塞或 CPAP 無效者

鼻中隔矯正術:改善鼻塞問題。

懸雍垂軟顎咽成形術(UPPP):切除部分軟組織,擴大氣道。

舌根手術:減少舌頭後墜阻塞。


 

結語

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僅影響睡眠品質,也會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透過 良好生活習慣、CPAP 治療或必要時進行手術,大多數患者都能有效改善症狀,恢復良好睡眠品質。若有相關症狀,請及早就醫診斷,以維護健康!



Comments


聯絡我們
bottom of page